2021年,注定是浓墨重彩的一年: “十四五”开局之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双减”政策落地、共同富裕的提法再次进入公众视野、碳达峰碳中和…… 而即将到来的2022年,亦将极不平凡。新的一年,怎么看,怎么干?路又在何方? 民进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正和岛首席经济学家王林,对此有一些深度思考。本文为12月31日,“2022企业家新年大课暨正和岛(海南)新年家宴”主论坛上,王林所作主题为《雄关漫道真如铁》的演讲精编,内容有所删减: 口 述:王林 民进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正和岛首席经济学家 编 辑:余心丰 来 源:正和岛(ID:zhenghedao) 2022,世界面临“3大不确定”
各位朋友们,非常高兴每年有这么一次和大家共同学习的机会。 今天我要讲的题目,是来自毛主席的《忆秦娥·娄山关》——“雄关漫道真如铁”。1935年1月遵义会议,毛泽东确立在党内的领导地位后,领导红军继续长征。2月份就面对天险娄山关,在面临无数的艰难险阻时,写下这样两句诗: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漫道”就是莫道、不要说的意思。面对雄关,我们不要总是去说它“真如铁”,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心,我们能够克服困难、一定能够打过去。 如今的世界,至少面临着“3个关口”: 第一个,新冠疫情。大家知道,新冠疫情现在还远没有结束,新的毒株在不断出现。在这种状况下,我们将遇到3个困难: 1. 免疫鸿沟。有些国家的疫苗接种率相当高,像我国超过70%的人口完成接种,美国的完全接种率也有54%,而一些低收入国家居民的部分接种率非常低,只有2%。 疫苗接种率的国别差异导致全球出现“免疫鸿沟”,而免疫鸿沟的出现又会进一步造成“发展鸿沟”。在这种情况下,全球化的世界怎样做到重新融通? 2. 疫情的发展仍具有非常大的不确定性。我开玩笑地说,今天我们能够在海南这儿相聚,那都是“生死之交”,根本就没有害怕困难。但是大家对于未来的疫情,心里多少还是有点儿没底。 3. 即便疫情将来结束了,我们也将面临一个问题。什么问题?我们国家采取“零容忍”的抗疫方式,而世界上的很多国家基本上用的是“集体免疫”的方式,这可能会迟滞中国与整个世界“重新连接”的过程。将来我们怎样和世界重新连接,这是一个不确定性。 第二个未来的不确定性,美联储加息。美联储从上个月已经开始加息了。 美联储这个机构有个什么样的特点呢?它扩表会挨骂,被人指责它滥发货币,不负责任,输出通胀;同时,它缩表也会挨骂。为什么?因为只要它一缩表,大量的热钱就会从新兴国家流出,资金获得困难,利息就会加高。 我们预计,美联储会决定在2022年6月之前把缩表完成。这样一来对世界经济会有很大影响。 而中美两国现在的关系,用最高领导人的话来讲,合则两利、斗则两伤。在这方面,中美两国的元首在战略性、全局性、根本性问题上要达成一致。 最近中国前驻美国大使崔天凯有一个内部讲话,他讲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至少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里,中美两国的关系已经很难回到过去了,但是,绝对不能翻脸,绝对不能彻底分道扬镳,甚至是走向对抗。 目前中美两国都在做这方面的工作,在经济、文化以及气候变化等方面继续加强合作。 第三个不确定性,我要着重讲一下:以价值观决定全球贸易规则。 全球的贸易规则,究竟是用什么来制定的?过去是用武力来制定,谁有权力、谁有武装力量,谁就制定规则;接下来的第二阶段是用契约来制定世界的“游戏规则”、贸易规则,也就是WTO。 但现在已经出现第3种情况,以价值观决定全球贸易规则。大家知道,就在不久前的2021年6月10日,英美两国签订《新大西洋宪章》。 在这个《新大西洋宪章》里明确指出,“我们决心捍卫推动我们的国家实力和我们联盟的民主和开放社会的原则、价值观和机构”。 此后,美国在12月8日召开由108个国家和两个地区参加的所谓“全球民主峰会”,没有邀请中国,邀请了中国台湾。 这里面有个什么问题呢?我们曾经认为,中国有一个巨大的市场,别人离不开我们;也曾经认为,经济是决定一切的最关键要素。 但我要告诉大家,在全球贸易史上,经济起决定作用只占很短的一段时间,更多时候是由社会制度决定、由价值观决定、由理念决定。 我们有时会误认为,经济可以决定所有的规则,但其实不是的。现在这个“端倪”已经出现了,就是“由价值观制定规则”。这点我们要高度关注、高度警惕。 中国经济: “稳字当头,稳中求进” 世界如此,中国现在又遇到哪些挑战呢? 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提前召开的,12月6日中央政治局开会,紧接着就召开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中央明确指出,2022年我国经济面临“三大挑战”:1.需求收缩;2.供给冲击;3.预期转弱。这三方面都是我们将马上面临,甚至是已经面临的。 首先来看“需求收缩”,这里有两方面是需要特别注意的,因为是一下子改不过来的: 第一个是人口。大家看人口的数据,最近3年出现一个什么样的变化?2018年净增人口530万,2019年467万,2020年是204万。3年时间,净增人口降幅超过一半。 我们再看10年间的人口数据,20-34岁的人口由2010年的3.25亿,变为2020年的2.9亿。也就是说,10年间,婴幼儿和年轻人这些拉动消费的主力减少了3000多万人。 第二个,大家要注意目前的债务。现在全国有多少负债人口?7.8亿人。 这里再往细说,居民负债总额达到200万亿;其中3亿人的负债逾期,负债逾期率接近42%;年轻人的负债率为47.75%,除去“支付工具”部分,近6成工作90后拥有实质性负债。 第三个,经济冲击导致就业不振。数据可从侧面说明: 16-24岁、最应该参加工作的这批年轻人,现在有13.6%的人没有工作或者不愿意工作;里面有10%的白领找工作不太容易;有40%的白领不得已从事“灵活就业”,就是说没有一个固定的公司、固定的岗位。 这些都是值得我们高度关注的。第二个挑战就是成本冲击。下面这张图是今年原材料价格PPI,涨了不少。 很多企业家当年是因为拿不到单子着急,现在是拿到单子着急。为什么?完成这个单子,他就得亏钱,因为上游涨价了。而且我们预计明年还会涨价,因为电价和一些上游的产品都涨价了。 面对这么一个状况,中央已经做出许多举措来应对,也对2022年作出了重大部署。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里有几个点特别值得关注: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稳字当头,稳中求进”; “抓好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第一,这是3年以来,中央首次重提“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本来已经3年没有这么提过了,但现在中央提出来要坚持:什么是中心?“经济建设是中心”。 第二,提出“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稳中求进”提过很多次,但从来没有提过“稳字当头”。 这里面有两个重要内涵,请大家注意。第一个,“稳”是稳什么?首先是稳政策:政策不稳,企业就不稳;企业不稳,就业就不稳;就业不稳,民生就不稳;民生不稳,社会就不稳。 如果有太多运动式的、一刀切式的突然出台的政策,就很难使经济稳下来。所以中央已经表态,2022年不会出台任何减缓经济向前发展、减缓经济增速的政策。 所以我们讲,“稳字当头”还有一个含义,不仅要高质量,也要有速度。因为中国经济很像一辆自行车,你要想让自行车停得稳,是没办法稳的,只有向前走的时候,自行车才能稳。 因此,过去单纯追求GDP的做法,当然是不科学的,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非常对,但我们也不能因为质量而牺牲速度。这里面的关系一定要摆好。 第三,抓好要素市场的配套综合改革试点。大家知道,中国现在商品市场的改革是比较彻底的,但要素市场的改革还“举步维艰”,比如农村土地,比如银行、金融改革,等等,这些在未来都要有更大力度的改革。中央已经把这方面提到了很高的位置上。 第四,中央再次重申,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关于这点,曾经出现过一些杂音。有的人把企业家说成是资本家,说实话,这样的说法和中央的政策并不是那么匹配。 “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内在要求,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这是最高领导人提出的一个很重要的指示。 尽管现在有一些舆论造成了一些不同的反应,甚至是絮乱,但在这方面始终还是要毫不动摇。《中国经济周刊》首席评论员钮文新最近发了一篇文章,“民营企业家,你们不是他们”。这句话解释了很多问题。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是中央始终坚持的。 中央现在还决定“三个靠前”:政策发力适当靠前;靠前加强基础设施;靠前下达资金。就在12月中旬,中央批了1.46万亿的专项债,重点用于交通基础设施,要求今年底落到各个省,甚至落到项目上去。因为我们要去对冲美联储的缩表。 而且大家可以看到,现在出现4个“既要,又要”: 第一个是“既要高质量,又要稳速度”; 第二个是“既要看长远,又要看眼前”; 第三个是“既要重市场,又要强政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很重要的一条,并不是纯市场化的,而是既有有形的手又有无形的手,以市场配置为主,但政府在适当时候是需要出手调整的; 第四个是“既要搞创新,又要保底线”,现在全国在摸底粮食、油料等各种基本供应,包括石油、各种铁矿石等大宗商品,中央要求一定要保底,不能出现一些突然的情况。 而且在这个时候,中央提出5个正确认识,要正确认识和把握5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1. 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 2. 要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 3. 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初级产品供给保障; 4. 要正确认识和把握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5. 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 我想重点讲一下第一个正确认识——正确认识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路径。对企业家来讲,原来心里不太有底。但中央明确指出,共同富裕的第一步是把蛋糕做大。而且共同富裕最重要的是“一次分配”。 现在有一个比较大的难题在哪?就是我刚才讲的,商品基本上已经市场化了,但要素还没有市场化,或者说还没有完全市场化,要是把要素也市场化,我们的“一次分配”将能富裕更多人。以上这5方面的把握都是中央要求我们正确认识的。
国家命运从来就和, 企业家命运紧密相连 最后我想讲讲,这时候企业家应该干什么?就像东华老师(正和岛创始人兼首席架构师 刘东华)刚才所说的,中国的企业家是一群非常了不起的人。 这里我所展示的是鲁迅先生曾经讲过的一段话,他说: “在我们中国,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那么我们看,在中国,国家的命运从来就和企业家的命运紧密相连。 从中国的现代史就可以看到,比如大家非常熟悉的“状元实业家”张謇。他之所以被总书记高度赞誉,是因为他的事迹是值得新生代企业家去学习的。 还有当时为了唤醒中国这头“沉睡的雄狮”,为了唤起中国走向现代化,我们还有很多“前仆后继”的企业家。 其中有毛主席说的,我们万万不能忘记的卢作孚。卢作孚,他为了我们的国家、为了我们国家民族的工业、为了我们的教育,奉献了他的一生。 这些企业家已经走出了他们的“常识”。 在新中国建立后,尤其是小平同志把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全国后,当时很多同志跟小平同志说,我们能不能建一个特区?能不能把中国的市场化在这里进行试验? 小平同志的原话是:“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在中央下这个决心的时候,我们的很多企业家马上闻风而动,和国家同命运、和民族同命运。 我们就看到曹德旺,他讲:国家因为有你而强大,社会因为有你而提高,人民因为有你而富足。他认为,企业家就应该是这样的人。 同时,我们也还可以看到俞敏洪。国务院刚刚给新东方颁了一块牌照。当然,没有颁牌照之前,大家都知道,在“双减”政策的影响下,新东方所做的一切:结清所有工资、退掉全部应该退的学费、支付所有的租金、捐出8万套课桌椅,等等。俞敏洪的原话就是“有教育在,就有新东方在!”非常让人佩服。 所以我们的企业家真的是不容易,真是和国家同命运,中央的指示来了,坚决执行;至于企业的困难,企业家一肩扛起。 可以说,我们的国家正走在一条相当艰难、同时又充满希望的道路上。这条道路,关山万千重。 但就像任正非讲过的那句很悲壮的话: 除了胜利,我们无路可走。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充满巨大挑战的时代中,我们究竟该怎么做? 我想跟大家讲一个关于海南岛的故事,来作为今天演讲的结束。 1950年,中央决定将海南岛的解放推迟到1950年6月后。当时,“四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从东北一直打到琼州海峡。这时,中央指示暂时停止对海南岛的解放战斗部署,因为当时金门作战刚刚失利,要解放海南岛非常不容易。 结果当时40军军长韩先楚提出来,要抓紧时间解放海南岛。他先是打报告给15兵团,不同意;他接着再向上一级级地打报告,也都不同意,回复他:还没到解放海南岛最好的时机。 韩先楚3次打报告、3次都没批。最后连40军的政委都说,军长,你要打报告就打吧,我不签署了,因为上级不同意。 韩先楚说,你不签署,我也要打报告;没有43军,我40军也要解放海南岛(兵团决定两个军解放海南岛,40军和43军)。当时兵团司令都拍了桌子,到底你指挥我,还是我指挥你? 就在这时候,韩先楚最后还是得到了中央军委的同意,他率40军打过琼州海峡,解放海南岛。打完海南岛战役后就是5月份了,接下来抗美援朝战争爆发、美国第七舰队封锁台湾海峡。如果当时没有及时解放海南岛,我们可能就会错失一个重大的战略机会。 在这里讲这个故事,我想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在座的企业家,作为企业领导者、企业决策人,在关键时刻,可能会觉得有些条件还不成熟,但往往就是在这个时候,反倒是最有机会的时候。就像当时海南岛的守将薛岳完全没想到40军能在那个时候冲破种种阻碍,解放海南岛。 最后,我想用毛泽东同志的一首诗来结束今天的演讲: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 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当下,是中国最关键的时刻,面对无数挑战和不确定性未来,党中央和国务院都在发力,我们中国的企业家、正和岛的全体岛亲,更是要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在中央的部署下,扛起我们的责任,在民族兴亡的关键时期,做出我们的贡献。 我们坚信,即便我们面对着“关山万千重”,我们也一定能够胜利。一定能够看到“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 |
中非视界 ( 京ICP备12008728号-9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