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需要我,我一定全力以赴!” 他用2年8个月 研制出我国第一颗氢弹 隐姓埋名二十余载 为国铸核盾卫和平
他就是 国家最高科技奖、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两弹一星”元勋于敏

2019年1月16日 于敏逝世 今天
国家记忆与您一起 缅怀这位国之脊梁
01
1926年8月16日,于敏生于天津。童年时代,他目睹山河破碎,立志科学救国。
1951年,从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的他调入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和副研究员。

尽管于敏没有在西方名校留过学,没有喝过一滴“洋墨水”,却写出了很多篇在国内国际上都十分具有重量级的论文,这直接将我国的原子核研究上升到了全新的高度。
进入近代物理研究所后,于敏与合作的科研人员经过数年潜心研究,共同提出了原子核相干结构模型,让一片空白的中国原子核理论从此有了理论基础。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科院原子能研究所所长钱三强等人主持成立了氢弹研究的探索小组。1961年,钱三强找于敏密谈,表示所里决定让他作为副组长领导和参加中国氢弹理论的预先研究。
当时,于敏的研究即将取得重大突破。而一旦决定接受氢弹理论研究的任务,就意味着他要放下手中已经取得的成绩,立即“转行”。
一边是自己十分热爱、即将取得重大成果的原子核理论研究,一边是未知的挑战和国家的需要,于敏毅然选择了后者。他说:“这不太符合我的兴趣,但爱国主义压过兴趣。”
03
作为科研小组的带头人,于敏从来不和手下的研究人员摆架子。不管对方资历深浅,提出怎样的意见,在讨论大会上,于敏都会认真听取并记录下来。散会后,他会对这些意见进行判断和归纳总结,寻找突破点。在于敏的引领下,艰难的氢弹理论研究工作逐步进入正轨。
1965年1月,氢弹研制工作进入了攻坚阶段。此时,中国氢弹研制方案终于有了一些眉目。为了验证方案是否行得通,于敏带领科研团队到上海的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进行验证。
在这场与时间赛跑的攻坚战中,于敏开办系列讲座,分析不同的模型,经常半跪在地上分析堆积如山的计算纸带,计算机吐出纸带的时候,于敏总是跪在地上紧紧盯着上面的数据。
一天,于敏突然说里面有处物理量错了。在场的科研人员十分吃惊,毕竟电脑运算的精准程度远远超过人类,可是于敏为什么会提出这个错误呢?

经过检查分析,原来是电脑的一个晶体管坏了,导致数据出现错误。这一验证结果出来,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那些在场抱着怀疑态度的工作人员对于敏更是钦佩不已。
在于敏身先士卒的带领下,研究小组很快攻克了实现氢弹自持热核燃烧的关键,独立掌握了氢弹原理,形成了一套从原理、材料到构型基本完整的物理方案,抓住了氢弹理论设计的“牛鼻子”。
靠着独立自主发展核事业,中国科研人员仅用五年时间就突破了西方核大国对中国氢弹理论的封锁。于敏更是用轰动世界的“于敏方案”,为中国研制氢弹打开了一扇大门。
04
1967年6月17日,随着一声惊天的巨响,中国成功空投爆炸了第一颗氢弹,330万吨TNT当量的爆炸威力和于敏计算的结果基本一致。 回忆起当天的情景,于敏说道:“我这个人不大流泪,也没有彻夜不眠,回去就睡觉了,睡得很踏实。”1988年,于敏正式被解密,这时他已62岁。同年,新华社《瞭望》周刊发表了关于他的人物通讯,题为《设计中国氢弹的人》。从此,于敏与氢弹的关系开始陆续被人知晓,连他的妻子都惊叹道:“没想到老于是做这么高级的秘密工作的”。晚年于敏仍兢兢业业,致力于为国培养人才。他说:“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没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入进祖国的强盛中,便足以自慰了。”

从意气风发到白发苍苍,于敏,一个绝密28年的名字,一个铸核卫盾一甲子的传奇,一辈子心甘情愿为国家、为人民保驾护航!
今日,致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