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他们要给手机充电需要走十几二十公里。” 以前也并不是多以前,而是2016年雷铭科技的创始人陈解群第一次去缅甸村庄亲眼看见的情景。 “他们没有电,到了晚上什么也做不了。我们帮他们安装了太阳能发电系统后,至少解决了基本的照明。在晚上,家庭主妇可以接一些手工活增加收入,孩子可以学习,有些家庭有了收音机。有了电之后,人们的生活就变得很不一样。” 当今世界仍有8亿多人生活在没有电网覆盖的地方,雷铭科技的目标用户就是这8亿人。 01# 一位女性创业者的大冒险 陈解群并不是能源行业专业出身。2001年,她还是一个从湖南来到深圳的普普通通的打工人。 起初陈解群在一家科技公司做文职,很快她感到这个需要安静、细心的岗位不适合自己,反而经常需要外出,跟客户打交道的业务岗位似乎更有意思,符合自己的性格,于是申请转岗做起了业务。 她就职的公司做的是消费类电子产品,当时这类产品有一个痛点,就是电池的续航能力非常弱,用一个MP3听几首歌可能就要去充电了。一个偶然的机会,陈解群在一个展会上接触到日本京瓷公司,看到他们推出了一些太阳能充电器的产品,陈解群意识到这或许是个商机,立刻跑去找老板劝说他进入这个领域,虽然老板没有太多兴趣,陈解群却在心里埋下了一枚种子。 在结识了一位技术专家后,陈解群就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创建了雷铭科技,与技术专家合作开发创意类的小电子产品,把太阳能应用在计算器、运动手表等等小东西上。 专供无电地区的太阳能电风扇 最早的太阳能发电系统很小,电池容量也很小,只能解决一个灯、一个手机充电这样最基本的功能,然而光伏面板的成本却很高。虽然现在光伏发电只要1块多1瓦,但是在当时,光伏发电的成本大概是50多元钱1瓦。所以,在创业最初的十年,雷铭科技的创新小玩意儿其实离真正的“太阳能产品”还很远。 但是陈解群并没有觉得泄气儿,他们一直做了不少太阳能应用的创新产品,但这个过程中逐渐累积起了供应链和开发产品方面的能力。 直到2013年,中兴能源找到陈解群,问她能不能帮他们开发产品。 “那个产品的名称就是太阳能发电系统,是一个直流发电系统,100瓦。我还记得这笔订单的价值是770多万,当时我们小产品的价值比较低,一个订单几十万已经很大了,七百多万对我来说是一个巨额订单,而且又是我最想做的太阳能发电系统,所以当时我就和自己说,必须拿下这个订单。” 这是一个国家援外项目,时间非常着急,一个月必须完成产品的开发、采购、生产、交货。这是决定雷铭科技命运的一个月。 30天后,伴随着订单交付到客户手上的那一刻,雷铭科技正式走上了太阳能发电系统的赛道。 雷铭工厂里庆祝任务完成的横幅 02# 我们的目标就是这8亿用户 中国是制造大国,也是太阳能发电大国,根据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IRENA)的数据,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太阳能光伏发电国家,太阳能板90%的产能在中国。 太阳能发电领域细分为几块,除了大型光伏电站,还有互用发电系统,就是民用太阳能发电系统产生的电力,用户自用后多余的部分经专用线路集中收集进入国家电网,相当于把多余的电能出售给电力公司可以获得收益。 而第三类,也就是雷铭科技所属的离网太阳能发电系统,是目前规模相对较小的一块。主要是利用太阳能和储能设备,在没有电网的地区,为用户建一个自有的“迷你发电站”。 “2013年、2014年那段时间,我们在做‘金太阳’项目,就是面向国内无电地区的项目,比如给牧民提供太阳能发电产品。我们帮华能、华电、中兴这样的大公司做代工,没有议价能力。”更严峻的是,随着国内的电网覆盖率越来越高,国内离网发电产品的市场变得越来越小。 但是放眼全球,仍然有8亿无电人口生活在没有电网覆盖的地方,那是一个更广阔的市场。 非洲孩子的教室没有电灯 “以前资本也不看好,觉得市场小,国内资本都注入那些超大型的光伏项目,可以讲的故事更大。”对小微企业来说,想要在这个行业里存活,有时候也不得不剑走偏锋。 海外离网发电系统的市场规模虽然小,但仍在蓝海市场的阶段,市场竞争相对小,大的公司没有心思做这一块,小的公司走出去不容易。对于陈解群来说这就是机会。 2016年,陈解群开始布局海外,通过参与联合国、世界银行以及我国援外项目的招标并多次中标,在2018年、2019年真正打开了局面,逐渐在这一细分市场积累了口碑和知名度。 疫情之前陈解群每年差不多有三个月时间都在国外,去缅甸、菲律宾、巴基斯坦还有非洲,了解当地真实的情况。同时也专门组建了海外业务团队,深入到这些地区的市场。 “对我们用户的家庭来说,我们的产品可能就是家里最值钱的一个东西,如果出现质量问题,他们心里会很难过,我也是农村出来的,小时候有一个电视要是坏了会多伤心,我很能体会这种感受,这更加让我们有责任要把产品做好。” 为客户做线上培训 03# 打败巨头对手的三板斧 在联合国、世界银行还有我国援外的项目竞争中,雷铭科技的对手大多是一些欧美品牌、央企等大公司,如何跟这些对手同场竞技?靠的还是下苦功、做细活。 首先要有真正的核心产品并具备技术能力,雷铭的太阳能发电系统中除了太阳能板和电池是外购的,里面所有的核心部件,包括逆变器、控制器都是自己研发生产的。 其次,因为目标市场的特殊性,履约和服务难度非常高,他们有很多订单从产品研发到装配,再到发货、培训和安装,需要深入到客户家中一条龙服务,不仅要把产品送到这些物流很难到达的地点,还要教会客户使用。 雷铭客户所在的地区,常常是100公里的路可能要走一两天,做售后的成本非常高。但是越是艰难、越是别人无法做到的,才能建立起自己的护城河。
最后,还有一些容易被忽视的软实力是陈解群非常看重的,比如各种体系认证、产品认证、公司征信,这些也是他们在竞争中的加分项。
“相比国外公司,我们成本更低,效率更高,服务更好,相比国内公司,我们有自主的产品,品质好,也有大项目经验。这些还是跟我们这么多年聚焦在这一个点上有关。” 陈解群坦言曾经也在创业路上也开过小差,投资过一些其他项目,但是都失败了,这让她更加坚定,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你只能专注于你的这个领域,把所有资源利用到极致,并且坚持下去。
从 2004 年开始到现在,雷铭科技已经为200 多万家庭、1300 多万人口解决了这个电力的问题。 非洲人民争相购买雷铭产品 除了在无电地区的应用,随着国内户外生活方式比如露营、房车等的兴起,离网太阳能发电产品也可以应用在这些场景下,有机会成为一个消费级的大品类。可以说市场正在变得越来越广阔,更具有想象力,当然也有更多的玩家涌入进来。 在这样一个市场中,如何在客户中建立起品牌心智,这是陈解群当下最困扰的问题。建立品牌依然需要时间和沉淀。 回顾自己19年的创业经历,陈解群觉得最重要的是“坚持”。 在第一次看见太阳能产品后,兴冲冲跑去和老板提案,在被泼冷水后,就算自己创业,也坚持在这个细分市场一直做下去,终于等到整个行业慢慢发展起来。先从2004年等到2012年真正切入到太阳能发电系统,再从2012年等到2019年海外市场破局,陈解群最开始的嗅到的那一点点商机,终于生根发芽蓬勃发展起来。 |
中非视界 ( 京ICP备12008728号-9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