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解志国 县长、局长、村长、大酋长……被这一些称谓串起的传奇人生,以及,那远离古城飞去地球另端演绎的精彩故事 1 走进非洲 与那部精彩电影《走出非洲》中女主角的离开不同,刘建军在恰当的人生时段走进非洲,开启未来。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当年2月刚刚由易县县长调任市外贸局局长的刘建军偶然间发现,遥远的非洲大陆与金融危机似乎是绝缘的。 3月,他带领考察团远赴非洲,目的是抵御危机,扩大出口。考察快结束时,一位在中国驻赞比亚大使馆工作的朋友找到刘建军请他帮忙:“赞比西河北岸有一群保定人,签证过期七八个月了,还不肯走,再不走就麻烦了。老刘你是保定的官,去做做工作,劝他们回去吧。” 都说非洲落后,怎么还不愿回家? 见到那些老乡时刘建军明白了——他们中有些是定州的农民,两年前跟随北京某工程单位来援助莫桑比克修水坝。工程结束后,他们发现那里地肥水美,与当地人成了朋友,并一起种地。在那里,一公斤白菜能卖2.6美元,一根葱卖1美元,水稻一年三熟。此外,当地农耕知识极度缺乏,保定农民在那儿就是农业“专家”。 刘建军觉得老乡们的想法没错,两个月后,帮他们以及他们的妻儿办了签证。一年后,刘建军再次去那个小村庄时惊呆了:已有300多个保定人以及国内其他地区的人来到这里,男种菜女种花,在附近城市销售,村长还是村长,会计还是会计,人均年收入达到3万美元。 就因此事,刘建军第一次有了在非洲创建“保定村”的懵懂梦想。 他的理论是:非洲土地多、中国农民多;非洲原材料多、中国技术设备多;非洲市场需求多、中国商品多;非洲资源多、中国资金多。 2 村落四起 1998年至2008年3月,非洲的17个国家建立“保定村”28个,以刘建军为桥,去非洲的中国人达六七千人,其中很多是保定人。 对于“保定村”,刘建军的解读是:那只是中国人在非洲驻扎地的一个总称,由于早期保定人多,大家就叫保定村,就像北京的温州村、美国的唐人街,不是一个真的村落概念。 与很多新事物一样,“保定村”上路艰难。 从非洲考察归来3个月后,刘建军在保定搞了一个“走进非洲”动员大会,拉来各县县长做动员。他印发材料,四处宣传:非洲不穷,到处是宝;四季如春;战乱、艾滋病仅是一孔之见;土地租金每公顷1美元/年,有的甚至不要钱…… 三个月后,没人报名。一来没人信他,二来大家觉得非洲太远、太陌生。 刘建军低落之际,两个在保定的温州人给他打来电话,想去非洲。最终,保定人没招到,50多个温州人去了。很快,这批温州人在非洲的良好情况传回保定,峰回路转:一个月内,好几百人报名要去非洲。 此后,经过一年半的努力,刘建军动员了一批又一批保定人创业非洲,建立起了“保佑安定的部落——保定村”。村里,保定人种粮种菜、种甘蔗种棉花,加工水果、做豆腐,并逐渐开拓建材、商贸、养殖、餐饮、地产、医疗、教育等等领域。多业并举的双赢格局受到欢迎,2004年,科特迪瓦利达夸西部长、嘎扎噶奏市长主持千人大会,加冕刘建军为六部联合名誉大酋长。 多年来,刘建军的头衔几经变换:98年之前,是易县县长;后任市外贸局局长;2002年调任政协后,为方便搞“保定村”,他是市经济开发促进会国际合作委员会主任;中非民间商会成立后,他被“收编”为中非商会直属分会,称谓会长。 “那些头衔就是工作的性质,我只想做个带动中国人到非洲致富,为非洲经济发展出力的拓荒人。” 3 义利兼顾 在获利的同时,帮助非洲发展、帮助非洲人民改善生活、走向富裕,一直是刘建军秉承的要旨之一,他说要“义利兼顾”。 在非洲生活的中国人多了,有的地方成立了小学开始教中文,有的地方成立了小医院给当地人看病,主客相融,相敬如宾。当地人把中国人当成最忠实的朋友,然后,主动介绍哪里有金矿、哪里有红木、哪里有橡胶树……“保定村”实现版本升级,进入资源共享时代。 刚果(金)卢本巴希,千山万岭都是矿石,中国人在那里安一个磅秤,当地人把山上的铜矿石搬下来过秤后倒到集装箱,就可以得到矿石钱;坦桑尼亚的阿鲁沙省任文波“村长”,由锰矿开采做到宝石买卖,并在北京和肯尼亚办起销售店;赞比亚、津巴布韦、乌干达以至于南美洲、澳洲、南亚也有了中非商会组织的矿业合作公司。非洲人把石头等资源变成钱,中国人拿到资源后获了利,这是皆大欢喜的商业依存。 2009年,乌干达驻华大使查尔斯曾公开说: “刘先生就是中乌最好的大使,他受到总统两次接见,因为他带领中国人在我们那里生活,现在路好了,房子好了,学校好了,医院好了,改善了我们的生产水平和生活质量……” 可贵的还有,在一批又一批中国人走进非洲后,刘建军亲自作词创作了十分给力的《保定村民之歌》—— “告别家乡,挥手太行,打起行囊,不再彷徨。飞上蓝天,越过海洋,辽阔非洲,撒播希望。带着嘱托,带着理想,发展友谊,共同富强……” 4 梦在继续 尽管已年逾六旬,但刘建军现在仍在忙着,忙着与“非洲”有关的事。 他在乌干达首都坎帕拉办武术学校;在保定为非洲42个国家的青年培训;把坦桑尼亚阿鲁沙省的青年介绍到他们的培训基地潍坊职业技术学院读书;办中英文对照的刊物《非洲之窗》,供往返非洲的航班及在华非洲朋友订阅;组织赞比亚、乌干达演员到全国表演…… 刘建军说,现在他每年在非洲呆大概两个月左右,主要做些中国和非洲间文化、经济等方面的接洽、联络工作。“早些年不行,一年在国内呆不了多少天,都是在非洲那边。” 因为许多前所未闻的开拓性事项,刘建军成为名符其实的友好大使。带有他肖像的“酋长”牌海外华人专供商品已达15种,“酋长”牌摩托车已成为安哥拉一个国家警察队伍的交通工具。在非洲的三个地方,当地人为他塑的像,摆在“保定村”的路口。 近年来,刘建军收获了很多荣誉和关注,但那些他并不挂心。 在非洲,山东登海的玉米、袁隆平的杂交稻季季丰收;中国人开设的医院门口排起长队;坎帕拉西面几个县(区)的百姓在中国人开办的玉米面加工厂前卖面换粮;坦桑兰宝石、锰矿、玛瑙,装进运往天津港的集装箱…… 这些,才是令刘建军曾经梦寐但已在眼前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