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非视界网! | 国内频道 | 国际频道|ENGLISH

中非视界




中非视界 网站首页 中非视界 中非聚焦 查看内容

东非输油管道实施的意义

2017-8-25 18:52| 发布者: 中非视界| 查看: 2438| 评论: 0|原作者: 王洪一|来自: 中国投资

摘要: 不仅仅是将创造100亿美元的石油出口,也不仅仅是东非能源走廊的呼之欲出,而是互利合作占据了国与国关系的理性高地,是非洲进一步整合政治经济资源并融入世界的强烈信号。●东非油气勘探进程●输油管道过境之争●输 ...

不仅仅是将创造100亿美元的石油出口,也不仅仅是东非能源走廊的呼之欲出,而是互利合作占据了国与国关系的理性高地,是非洲进一步整合政治经济资源并融入世界的强烈信号。


 东非油气勘探进程

 输油管道过境之争

 输油管道之争的积极意义

 

85日,东非石油管道项目在坦桑尼亚坦噶地区奠基。项目全长1445公里,始于乌干达霍伊马地区,终至坦桑尼亚坦嘎省,预计造价35.5亿美元,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上最长的电加热石油管道。根据计划,该管道将于20181月开建。

 


乌干达-坦桑尼亚输油管道示意图


东非油气勘探进程

东非输油管道项目是构成东非能源走廊的核心骨架,是随着东非油气大发现而提出并进入实施进程的。在很长一段时期,非洲石油生产国主要分布在北非和西非,矿业生产国家分布在中非和南非,东非国家是自然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在全球石油危机之后,能源国家和矿业国家的经济发展形势和国际地位明显高于东非国家,借助能源和矿业来提升地区竞争力,曾经是东非国家的集体梦想,建设东非能源走廊是当前执政的各国领导人和社会精英的一个青年时代执念。

 

东非油气勘探活动最早始于1904年,发现的油气资源主要分布在东非大裂谷,从赞比西河到亚丁湾蔓延3000多公里。但肯尼亚、坦桑尼亚、乌干达、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索马里等国到1950年以后才发起勘探活动,坦桑尼亚19741982年先后发现松戈松戈气田和姆纳西湾气田。东非早期勘探活动成果有限,而且支零破碎,构建能源走廊虚无缥缈。整个东非地区最重大的油气发现在乌干达与刚果(金)交界的艾伯特湖,石油储量17亿桶,当前价值超过100亿美元,被列为2006年全球油气十大发现。该区块是2001年开始招标的,英国塔洛石油公司2006年在乌干达发现KF油田。艾伯特湖油田的发现,加上坦桑尼亚已有的油气开发项目,使得东非能源走廊建设的宏伟蓝图拥有了可能。

 

几乎与此同时,距离阿尔伯特湖以北上千公里之外的现两苏丹边境地区,马拉卡勒和提格里格地区的油田已经进入开发阶段,中石油主导的苏丹石油开发项目进展迅速,成就显著,效益喜人,让国际石油巨头和相邻国家心旌摇动。但出于现实经济效益和政治利益的考虑,苏丹输油管道全部在苏丹境内实施,根本没有考虑过借道邻国和参与东非能源走廊的方案。但事情在2011年发生了变化,苏丹分裂,南苏丹独立建国,两苏丹很快为了石油、领土、部族等问题大打出手。东非国家跟南苏丹长期友好,南苏丹加入东非国家的阵营指日可待,东非能源走廊建设提上日程。在此背景下,日本等国家意图与中国争夺在苏丹能源领域的影响力,提供数千万美元的无偿援助,支持东非石油管线实施的可行性研究。2012年,肯尼亚在人类发源地图尔卡纳湖发现石油,更加大力推动地区管线规划,当仁不让地想成为整个东非地区能源出海的桥头堡。

 

时间进入2014年,东非能源走廊又斩获了一份震动全球的资源,在整个东非沿海发现了大规模的气田。过去东非的天然气发现主要在肯尼亚的拉姆盆地、坦桑尼亚的坦桑尼亚盆地、莫桑比克的莫桑比克盆地、莫桑比克和坦桑尼亚交界的鲁伍马盆地,但2014年的天然气发现主要在海上,塔洛、阿斐、埃尼、道达尔、BG、阿帕奇、壳牌等石油巨头纷纷聚集,泰国、中国、马来西亚、日本、韩国、印度等国家的石油公司也纷至沓来。2014年以来,莫桑比克沿海探明储量达4.2万亿立方米、坦桑尼亚1.3万亿立方米。美国地质调查局认为,东非沿海天然气总储量达12.5万亿立方米。

 

输油管道过境之争

东非地区丰富的油气资源让东非能源走廊的建设成为可能。在最初的构想阶段,各国之间并没有考虑各自的利益安排。但随着项目可实施程度的提高,东非国家都认识到能源走廊的重要性,此项目将改变东非甚至非洲政治经济战略格局。各国开始争取输油管道过境本国,除了莫桑比克外,东非国家几乎都提出了自己的方案,连埃塞俄比亚这样的内陆高原国家和索马里这样战火纷飞的国家,也希望大湖地区诸国的油气和南苏丹石油过境。在这些竞争国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肯尼亚和坦桑尼亚。由于肯尼亚对这一项目在推广和筹划阶段投入较大,在很长一段时间,各方一直普遍接受和认可肯尼亚方案,但事情在去年发生了实质性变化。变化的原因有四个方面。

 

首先,肯尼亚政府一直没有确定最终出海口。肯尼亚总统意图通过该项目拉动各地区平衡发展,因此首推拉姆港方案,而不太支持蒙巴萨方案。拉姆港是一个天然良港,但目前仍停留在规划阶段,是一个比当年深圳还小的小渔村,几乎不存在承接能源出口的基础条件。最严重的问题是,拉姆岛位于索马里地区,也就是过去肯尼亚的索马里州。索马里青年党近在咫尺,毗邻的麦德拉是反恐战区。如果输油管道在此出海,且不论能否确保安全,安保的支出恐怕将是天文数字。

 

第二个原因也是核心因素,坦桑方案比肯尼亚方案更加经济,施工难度上也不可同日而语。两方案管线距离相差不大,但肯尼亚方案穿越崇山峻岭,需要修建十多个加压提升站,地质结构也不理想,坦桑方案则几乎顺流而下,出海口就在首都达累斯萨拉姆,能节省大量的基础建设和公共服务投入。

 

第三个原因是石油巨头的争斗问题。艾伯特湖油田发现者是英国的塔洛公司,但该公司自身无力开发如此规模的油田,于是引进了法国道达尔公司和中国海油公司,三家公司各占33%份额。由于肯尼亚图尔卡纳湖油田的发现者也是塔洛公司,因此塔洛公司力推管线走肯尼亚是有借鸡下蛋的想法。法国道达尔公司在非洲的能源项目上一直秉持着宁为鸡头不为牛后的传统宗主国理念,与塔洛公司明争暗斗,到2016年基本上决出了胜负,勘探方和发现者塔洛同意出让21.57%的份额给道达尔,实际上已经出局。现在情况是,道达尔拥有EA1,EA1A,EA2三个区块的开发权,中海油拥有EA3A一个区块的开发权。道达尔已经占了整个开发项目54,9%的份额,立即以经济可行性为理由,否决了肯尼亚方案,继续排斥塔洛在该地区石油界的影响力。

 

第四,乌干达总统发挥了关键作用。乌干达总统姆塞维尼被称为非洲智者,并不认可肯尼亚以东非领袖自居的立场,而且肯尼亚掌握着乌干达等大湖地区三国和刚果(金)东部地区的物资进出口命脉,在吸引国际投资方面也存在激烈竞争。所以,从地缘政治和经济利益两个维度上看,乌干达不能再把能源命脉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在关键时刻,姆塞维尼与坦桑尼亚总统马古富力迅速取得共识,一起和道达尔快速签署了合作协议。

 

据道达尔乌干达公司总经理菲米称,整个管线项目包括建设管道、炼油厂、仓库、铁路等配套基础设施,将提供上千个就业岗位,并为当地的产品和服务提供市场。仅1400千米的管道建设就将提供超过5000个就业岗位。虽然国际石油价格下跌,但根据目前的价格测算,项目依然能保证盈利,因此道达尔公司决定继续推进该项目。由此可见,东非能源走廊的第一条输油管道建设已经水到渠成。道达尔更乐观预计,认为年内即可动工。

 

当然,东非能源走廊不会仅限于一条石油管道,肯尼亚总统肯雅塔近期发表讲话,表示将单独推动肯尼亚境内的石油管道建设,将图尔卡纳的石油出口海外。由于图尔卡纳湖的油田生产规模难以支撑一条最小口径的石油管道运维,一方面肯尼亚将加大勘探投入,尽快弥补输出缺口,同时,肯尼亚还在继续探索与南苏丹的合作可能。南苏丹现在处于内战状态,还在生产的马拉卡勒油田是通过苏丹出海,而提格里格油田已经停产四年了,石油设施已经处于报废状态,因此需要有较大投入。

 

坦桑尼亚姆特瓦拉,工人在姆特瓦拉天然气处理厂建设工地上忙碌(新华社记者 张平摄 )


输油管道之争的积极意义

东非输油管道之争,对肯尼亚整合东非能源资源的雄心是一次不小的打击,但从地区整体利益和全非洲的政治经济资源整合来看,积极效应则更加突出。首先,东非各国强调合作而拖延了摊牌时间,输油管道迟迟不能动工,当前明确了具体实施方案,乌干达将一越成为非洲前十位的石油出口国,卢旺达等国家的小型油气田有了可开发的价值。第二,东非五国已经签署了物资和人员自由流动的协议,但只有坦桑尼亚迟迟没有落实通关和统一签证,此次输油管道能大大降低坦桑尼亚民众对地区一体化进程的担忧,推动东非地区的经济整合。第三,坦桑方案的胜利,是经济合理性的胜利。塔洛虽然是油气发现者,但不能尽早退场,影响项目的进展,而肯尼亚政府坚持的线路违背经济规律,且损害其他各国和项目投资运营方的利益,因此注定会输给优势方案。第四,该项目的实施,将给整个非洲的能源合作提供案例和榜样。包括中国在内的合作方在非洲提出了各种跨境互联互通方案,但非洲国家之间错综复杂的人情关系和矛盾,严重影响了项目的合理规划和实施。东非输油管道项目的成功落地,将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电力、公路和铁路、电信、电子支付等众多领域的跨境合作和互联互通,将大大改变非洲市场分割、资源错配、人员隔绝的困难局面。

 

综合来看,输油管道的实施的意义,不仅仅是100亿美元的石油产出,也不仅仅是能源走廊的呼之欲出,而是互利合作占据了国与国关系的理性高地,是非洲进一步整合政治经济资源并融入世界的强烈信号。(编辑:张梅)


(文 I 王洪一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信息研究室主任    图片提供 王洪一)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中非视界 ( 京ICP备12008728号-9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